为什么理发师都叫托尼,为什么理发师都叫托尼老师

如今,理发师取外国名字很流行。比如最著名的是托尼先生,所以我们在这里把托尼先生比作理发师。目前托尼老师的服务价格差别很大。小地方便宜,大城市贵。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破旧的小社区、超市、连锁店甚至高档理发店的理发店,价格也大相径庭。但是相对来说,我们国家托尼老师相对便宜,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贵一些。

5c55105120834444939bbb68987c9911?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2B0ZVNdn0Ahrj7rZ3PTWFa%2FUdupw%3D&index=0

一般来说,托尼的老师服务在美国和中国的价格是一样的。我是说没有货币名称的数字。比如美国20元的托尼老师服务和中国20元的托尼老师服务基本一样。当然,美国的20元是美元,我们的20元是人民币。这个汇率差就是两个劳动力价格的差。也就是说,美国托尼老师的收入是中国托尼老师的六到七倍。

具体生活水平呢?这就涉及到价格了。

网上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对比,就是我喜欢拿中国和一个发达国家比,比如日本或者美国,要么说日本和美国的物价有多便宜,要么试图证明日本和美国的物价没有那么便宜。

在很多人看来,发达国家的收入肯定高,但物价肯定也高。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一定要比发达国家低,最好低几倍,否则就是错的。

说实话,这种比较挺可笑的。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中国和美国的收入是1: 6,那么整体物价是1: 6,那么这和基本生活水平是不一样的。哪个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纯收入高于发展中国家,而是相对收入和物价比高于发展中国家。

ddf5cd7d0a53470fbea055bf4de8c074?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C0dAPPGFif2ENoRLTaDNgoXAWO0%3D&index=1

其实就算是发达国家,也有高低之分。

5902d42db62f4ef4b2993b039a1ac99e?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Z3wC1Cz%2BfQTmNW7U2CzonynNMOU%3D&index=2

我给你举个例子。日本和美国都是发达国家,国民收入至少在几年前是差不多的。但是日本因为物价高,属于发达国家的穷人版,就是虽然赚的多,但是花费也不少,尤其是一些水果蔬菜,而欧美尤其是美国在这方面相对便宜,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版或者富人版。

事实上,在发展中的中国价格国家中,许多国家的物价不仅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劳动关系较低的原材料价格。当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些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购买的时候,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贵。

因为原材料基本上是全球定价,尤其是石油等战略资源,全世界的成本都差不多,甚至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更低。因此,很难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价格方面的差异。只有那些和劳动力直接相关的商品,尤其是服务业,比如托尼先生的服务,才会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即使看起来有人工成本,一些能把人工成本因素降低到很低水平的商品,也会导致世界上类似的价格,比如一些加工食品。因为大量的机械化操作,原料成本因素其实远高于人工成本因素,所以美国的一些加工食品会比中国的便宜。

注1:劳动力成本对快餐的发展和影响:

(其实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在美国,一般的餐厅因为厨师和服务员的服务,人力成本更高,价格也更高,但是麦当劳这种快餐店,因为大部分食物都是经过加工的,不需要熟练的员工和熟练的厨师,所以人力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价格也可以更便宜。

这就是国内快餐业一直发展缓慢的问题。在此之前,很多附加值人试图复制美国的快餐业,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但如果延迟,就说是中国食品的问题,中国的f

我完全不知道美国快餐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如果美国餐馆便宜,谁愿意吃垃圾快餐?在中国,人力成本低,做快餐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加工食品的价格,自然快餐做不出来。

但是,当中国的人工成本也上来的时候,一种变相的快餐发展起来了,那就是熟食。

我来提一个日本松木房子。其实这种情况在劳动力成本高的日本也存在。日本通过极度降低人工成本和准备食物来解决。松屋人很少,可以自己点餐。一家店往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后面的厨师,一个是前面的服务商,而且为了节约成本,我会找外地的研修生。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松木屋的服务员都是印度人和中国人。而且厨师其实是在用微波炉加热准备好的食材,这其实是麦当劳快餐的一个套路。但是成本真的可以降到很低的水平。记得去日本的时候看到过299或者399的套餐。因为疫情,这几年都没去过。据说涨了一点,但即使涨价后,也很接近上海的价格了。

其实上海很多小店基本都用预制菜,尤其是一些外卖,因为预制菜成本低,人工成本增加。)

扯远一点,我们继续说价格问题。所以在国与国之间的价格比较中,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众消费品价格几乎是一样的。即使在日本这个公认的高价国家,超市里仍然有大量可以认为便宜的商品,虽然大部分是进口的。

而一旦人工因素比较大,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就会相差很大,比如理发、物业维护、送货、安装等。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

在这里,我想说说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比价,存在高收入意味着高价格,低收入意味着低价格的刻板印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长期属于一个封闭的体系,每个人的收入和大众消费品都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刚开放的时候,我们的收入和物价和国外差距很大。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印象,就是发达国家收入高,物价高。

但其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有的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有的只能是发展中国家?

有人说是技术差距。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产品能卖高价,工农业剪刀差。这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说明所有问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技术不是很先进,仍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比如欧洲那些小国,没有技术和资源,依然富裕发达。

其实从发达国家整体来看,主要人工成本是依靠劳动力价格来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经济学不是告诉我们劳动力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吗?成本越高,价格越高。没有竞争优势,贸易就会出现逆差,国家财富就会外流。

59b03ea998f9412791bdbdf81b5a08da?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Urm7RbsXoM2sTPrGeW1EpdOO3Nc%3D&index=4金本位

从表面上看,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在金属货币时代和金本位时代是正确的或者部分正确的,日本一开始就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赚到了第一桶金,在金本位时代也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因为那个时候贸易赚的是真金白银,你辛辛苦苦得到的是银元和金币,或者至少是理论上可以换成黄金的英镑和美元。都是硬通货,肯定能用。

但是在信用货币时代,这个规则部分失效了。我们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信用货币时代,整个信用货币,甚至是美元,都是劣币,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元长期来看必然贬值,实际上一直在贬值。

在这种情况下,金本位时代就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注2:金属货币和金本位制的保值或贬值。

(金本位时代,因为黄金产量跟不上商品产量,即使美元实际上超跌,但整体上还是通缩的。当时的美元或者美元非常坚挺耐用,价格几乎没有变化。这时候有现金资源的有钱人就有优势了。在当时的经济学看来,持有普通资产远不如持有现金和国债。只有相当优质的资产,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才能超越现金和国债。所以当时很多理财经理教育人们持有现金,低风险债券,高分红股票,因为通货紧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现金增值无风险,就能稳步超越大部分投资。但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因为通货膨胀的持续,持有现金等于持续贬值,持有资产,甚至是高风险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比持有现金要好。很多人按照当年的理财思维操作,自然跟不上时代。

在当前的信用货币时代,除非美联储出于某种目的搞通货紧缩,否则资本无法靠持有现金生存,而需要靠持续扩张来维持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所以信用货币下的资本市场是不断扩大的,甚至有风险的投资也会去投资,因为不投资就意味着你的财富会缩水和死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人说金本位很好,但是金本位也有自己的缺点,信用货币也有自己的优点。在金属货币时代,虽然货币本身是保值的,可以很好的保证物价和财富的稳定,但是缺点就是太保值了。比如为什么房东和有钱人喜欢藏钱?并不是地主和富人无知,只是单纯的认为商品的生产必须超过金银的存量,白银长期保值。现在一两银子能买到的商品,将来可能半两银子就能买到。所以楼主的老钱除了保证基本需求的成本,把钱藏起来就是为了升值。其实铜币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铜价上涨,虽然朝廷铸造铜钱有铸币税的好处,但是因为铜价上涨,把铜钱重铸成青铜器更划算,即使去掉损耗。

因为大家都把白银藏起来升值,就会导致流通渠道的钱不够用,钱荒,最终银价上涨,甚至更多的钱藏起来升值,又会导致恶性循环。

这样大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风险大的技术投资,选择更安全的土地投资,经济活动趋于保守。

西方这一问题的突破,有赖于从美洲、非洲等地大量进口金银的地理发现。巨量的金银不仅解决了欧洲的缺钱问题,还抬高了欧洲的物价,也就是价格革命,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但这种通货膨胀使西方经济活跃起来,保守的土地经济手段弥补不了通货膨胀的损失。大家开始寻找更激进的投资。

当然是价格革命和通货膨胀,但金本位和金属本位下的通货膨胀也很有限。英国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所谓价格革命,300年间价格只涨了6倍,这和信用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根本没法比。

总之,金属货币容易造成通货紧缩,不利于激进投资,人们的经济活动会趋于保守。金本位相对较好,因为金本位必然会过度发展,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此外,由于与黄金直接挂钩,即使发生通货紧缩,人们也倾向于将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这是一种稳定的投资,而不是直接藏在地窖里。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明白。在双重通缩的情况下,把钱藏在地窖里,可以买到两倍的商品。赚两倍的钱,但是把钱存在银行或者购买安全的政府债券,除了赚两倍于def的钱

银行和国家会做出更激进的投资和政策,以获取差价利润。经济比金属货币时期更加活跃,但是由于商品生产的增加,金本位的发行增加赶不上商品供给的增加,所以实际上金本位时期的货币仍然处于通货紧缩或者至少是稳定的状态。)

信用货币则完全不同。谁都知道货币长期会贬值,资本如此,国家如此,人民也是如此。谁都知道未来会有通货膨胀,钱不值钱。那么选择肯定只有一个。尽快把钱用起来,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

所以欧美喜欢提前刷卡消费,不会错。既然通货膨胀不可避免,那么提前消费是有利可图的。这不是消费观念的差异,而是面对通货膨胀的必然选择。金本位结束前,美国人喜欢储蓄,但金本位结束后,美国人不喜欢储蓄越来越多,而是提前消费。这不是美国人偏好提前消费,而是纯粹的经济必然选择。

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尤其是对美国而言。在金本位时代,他必须保持贸易顺差或者至少平衡开支,才能保证自己的黄金储备不会缩水。他的贸易逆差是真的,美国人就像开银行一样,要留足够的金银给储户提现。但是金本位废除后,即使贸易逆差很大,美国也没有特别急躁。最多就是打着贸易逆差的幌子搞一场贸易战,其实就是金融战。

为什么?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国人不用担心储户提取现金,也不需要限制美元的流通。美元的发行主要考虑美国国债的发行和市场能否接受,不考虑美元和黄金的兑换。

比如二战结束时美债为2694亿美元,到1970年仍保持在3700亿美元,这说明在金本位制度下,美元美债的发行是有限的,美元的币值相当稳定。

bfa65605855d4f12a037818b767f0ae7?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VQyBxvHDlA7GlaJBqRzjdMwLu%2Fc%3D&index=5

金本位结束后,1975年美债突然达到5331亿美元,1982年超过1万亿美元,1996年超过5万亿美元,2008年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美国国债已经超过24万亿美元,50年60倍。

信用货币下美债和美元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考虑太多的贸易平衡,甚至贸易逆差也是有利可图的。

美国贸易逆差看似亏损,实则盈利。贸易商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原材料、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原材料不用过度解释,石油,煤炭。天然气、粮食、全球定价,很多商品在发达国家甚至更便宜。

低附加值产品实际上是劳动力成本高、利润低的低技术产品,比如衣服,甚至是低价的家电。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拳头产品,也是贸易逆差的来源。(其实大部分原材料也可以认为是低附加值产品,但由于原材料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的,有些国家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但仍然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所以单独统计。)

劳动力附加值高的产品:劳动力成本低但科技含量高或利润高的产品,如苹果手机、波音飞机等,科技含量高,利润高,连奢侈品都可以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拳头产品。

事实上,原材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销售,在发达国家也有销售。只要有利润,表面上是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很多人认为高附加值产品是西方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赚取超额利润。事实确实如此。这是西方追回赃款的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千方百计阻止我们进入高端产业。比如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3.0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而低附加值产品,甚至很多我们原本以为很高大上的家电产品,是对美国尤其是对西方最有优势的出口,也是美国贸易逆差的大头。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放弃这一块呢?真的是不喜欢微利吗?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而且,如果人工成本真的太高,我们不得不搬出去,为什么不尽力降低人工成本呢?降低劳动力成本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是灵丹妙药。

但实际上,劳动力价格,即高劳动力成本,实际上是西方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

在这里,我们应该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事实上,劳动力成本的差距不是近代形成的,而是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价格革命时代开始的。

注3:西方劳动力价格高的历史原因。

(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后,尤其是新大陆的金银,来自美洲和非洲的金银使得欧洲物价飞涨。西方历史学家把价格革命誉为通货膨胀,其实是因为金属货币太多,货币不值钱。

然而,远东的情况并非如此。贵金属仍然极其稀缺,白银和黄金仍然非常值钱,需求量很大。因此,当西方殖民者在东西方进行贸易时,随着香料贸易利润的下降,他们很快发现了两地巨大的货币差异。

这么说吧:同样的劳动力,欧洲的工人工资大概是中国的6倍。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的生活水平有6倍的差距,因为当时的资源并不国际化,欧洲的物价比中国高很多,所以有可能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欧洲差不多甚至更低。

但两地的劳动力价格差异导致巨大的价格差距,使得远洋贸易得以继续。否则,如果两边价格差不多,在当时的远洋贸易条件下利润太低,尤其是棉布等大宗商品的利润跟不上风险。只有有暴利,远洋贸易才能从事大宗商品。

但是那时候贸易赚的是真金白银,大家都想要贸易顺差。为了实现贸易顺差,英国干脆使用了鸦片贸易的肮脏手段。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的金银大量外流到西方,西方的腰包鼓了,中国的腰包迅速瘪了。

当时的劳动力价格差异比现在大得多。比如在美国的华工,在美国受到歧视,工资远远少于当时在白人中处于劣势的爱尔兰工人。他们属于美国最底层的工人,最低月薪在10美元左右,一般在26美元左右,有的高达35美元,低于白人工人。我们以26美元为例,当时美国是金本位制。和英镑的汇率是4-5美元一英镑,就算低,5美元一英镑也就5英镑多一点,5英镑大概是35克黄金。当时金银比例大致为16: 1,为560克白银,清朝白银为36.9克。基本上一个华工一个月15两银子,按最低10块钱算,也是一个月6两银子。当时清朝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大概是5-20两白银,也就是说华工在美国一个月可以赚到中国一个家庭的生活费。

当然,因为美国物价高,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简单,但是华工省吃俭用,攒钱回国的华侨也确实不在少数。当时回国的华侨很多都比较有钱。)

当时中国和西方的劳动力价格差距那么大。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之间金属货币存量的差距。在金本位或者金属货币时代,这种差距确实会通过贸易逐渐缩小,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出售廉价劳动力会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然后限制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减少原材料的出口,形成出口顺差,吸引金属货币的流入,最后和发达国家达到平衡,最后富起来。

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它是建立在一个完美的、理想的自由经济模式之上的,但现实是怎样的呢?印度土布在英印贸易中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于是英国征收高额关税限制印度土布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工业,直到英国纺织品的崛起反攻印度,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击败印度土布。(其实也要注意,我们现在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优势的产业,一旦被西方技术突破,很可能再次落后。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印度是殖民地,但是面对不是殖民地的清朝,英国人用鸦片贸易扭转了长期的赤字,最终选择了炮舰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所以即使在金属货币时代,这种模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信用货币时代,更是难上加难。

如上所述,贸易中有三种商品:原材料、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7abe493752644849926750291a18592d?_iz=31825&from=article.detail&x-expires=1705740318&x-signature=mEHPBXZ6RU5WBNe%2BOFHaOAjXTLk%3D&index=6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不能视为原材料,而工业品可以直接视为高附加值产品。

这里还有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很多人因为“工农业剪刀差”这个词而认为农业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工业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当我们在出口商品中看到大量的工业品时,就认为我们的工业发达了,我们在赚钱。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要明确,农业和工业其实都有人工成本,只是工业的人工成本是以货币价值表现出来的,而农业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农户的人工成本是隐性的,很难用准确的货币价值来衡量,但人工成本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个体户不发自己的工资,但不能说个体户的人工成本为零。所以大部分粮食作物也有人工成本。为什么我们的食物比美国贵那么多?不是我们农民不努力。只是我们都是小规模的农户,粮食方面的人工成本太高,而美国的大农场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也是如此。)

工农业剪刀差成立的前提是农产品以低价出售,甚至低于人工成本的价格出售,或者人工成本被压低到很低的水平,而相应的工业品以极高的价格出售,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

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一种商品是否是高附加值产品,取决于它能否获得超额利润。如果能获得超额利润,那一定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能卖天价的草莓樱桃。

但是,如果你只是赚点小利,赚点人工成本,而且人工成本还很低,那么即使你是高科技行业,比如手机电器,对不起,你也是低附加值产品。

之前不是说多少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区别。其实换成同样的工业品也是一样的。同样一部手机,50%的利润只有10%,即使降低后者的人工成本,也是低附加值产品,是被剥削的一方。

所以一些工业党沾沾自喜的认为只要中国进入这个行业,产品就会变成白菜价,实际上等于这个行业没有超额利润,变成了低附加值产品,不利于后续的技术升级。企业只有进入高附加值业务,保持超额利润,才有资金进行后续的技术升级。最典型的就是华为。他通过手机实现品牌推广,有机会保证超额利润,维持技术发展,而长期陷入低价战的企业利润微薄。

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利于进入敌人的行业,从整体上摧毁敌人的超额利润。

在金属货币时代,工农业的剪刀差,也就是把高附加值的商品卖给薅羊毛,把低附加值的商品买给,已经变得很熟练了,但是当时在金本位制度下,出口赚的是真金白银,进口付出的是真金白银,所以要大量出口,尽可能减少进口,进口以原材料为主。

但是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是不断贬值的,所以要尽可能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大量进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即使贸易逆差也无所谓。反正货币肯定要贬值,用完了就赚。长此以往,资源、原材料都会涨价,买了就赚了。

而且,进口低附加值商品对已经有高劳动收入的西部大有裨益。

比如同样的劳动,西方的劳动收入是十,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是一。那么同样的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一定很便宜吧?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廉价出售劳动力形成价格优势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企业打价格战的目的是为了垄断市场。垄断市场后,目的就是抬高价格,形成超额利润,把钱赚回来。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低附加值的产品虽然打赢了价格战,但远没有垄断市场。还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竞争,甚至垄断市场,但定价权不在我们手里,卖不出高价。

另外,在金本位和金属货币时代,贵金属是财富,总体数量相对固定。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商品换来的贵金属多,其他国家的贵金属少。此时形成财富转移,贵金属整体保值,廉价劳动力换贵金属不亏。

但现在是信用货币时代。廉价劳动力不是贵金属,而是会长期贬值的货币。从长远来看,换来的货币并不是可以长期保值的财富。如果花不出去,留在手里,最终会贬值。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而且既然是比较优势,发达国家也不是傻子。我为什么要和你比优点?你发挥比较优势,我也能发挥比较优势。我把所有低附加值的商品,也就是所有便宜的产业都转移过来,只玩有附加值的产业和第三产业。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利润就不用说了。

那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产业?很多人说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就业人数多。甚至教科书都说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第三产业多为当地和全国人民服务,形成内循环,很难像工业那样转移出去,可以保证高劳动收入在内部流动而不是外部流动。

比如理发师,餐厅服务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别很大,但其实服务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不可能天天去发达国家上班,下班后又回到发展中国家吧?这样可以保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价格不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把客服外包给印度,但是不像第二产业那么容易转移。)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财富闭环。无论是金属货币时代还是信用货币时代,第三产业的就业和消费都是在国内甚至本地消费,财富不会大量流出,也不会参与国际竞争,劳动力价格不会大幅下降。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第三产业可以完全由第三世界国家来打理,像客服一样外包给其他国家,会发生什么?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也会像第二产业一样雪崩,最终变得和发展中国家一样,所以最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会有差别。

但是第二产业很难像第三产业那样内部循环。毕竟工业品是要卖的,不可能全部内部消化。同样的工厂,其他因素相同,劳动力价格相差数倍,最终价格必然不同。所以发达国家除了电工维修等不得不维持的行业,生产型势必外迁。

这也是发达国家所谓的产业空心化,但发达国家其实并不吃亏,因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必然会被尽快用光。对于从事第三产业的美国工人来说,以前买贵的国货,现在买便宜的外国货。事实上,同样的工作时间却大大增加了购买的商品数量,非常划算。

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低成本劳动力商品,实际上是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了低成本劳动力的羊毛。

毕竟劳动力的培训也需要大量的资源。从一个工程师的诞生,到在大学就业,再到在公司培训,国家社会的父母付出了很多资源,在发达国家培训更是昂贵。但现在这些成本都由发展中国家承担,还不包括生产带来的污染和社会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用额外的货币换取这些低成本的进口品是一大利润。

另外,金本位时代结束以来,美国大量发行货币,首富的资产增长了百倍,而普通美国人的收入?远远落后于通货膨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日本总是喜欢谈论失去的30年。其实只看美国普通工人,喊失落的50年也是可以的。

但是,美国没有日本那么惨。一方面,它进口大量廉价的外国商品,以保持低价格。另一方面,美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工业到服务当地的第三产业。如前所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价格容易内部消化,进口廉价商品对其有利。

事实上,试图保证第二产业就业的国家最终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降低劳动力价格,否则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商品无法与新兴工业国家竞争。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它在故意压低工人收入,淘汰一部分产能,集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欧盟内部和国外增加了很高的吸血门槛。在这一系列手段下,其工业人口并不会大量消失,而是大量工人失业或者收入已经减少。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转移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劳动力成本低是绝对优势,美欧的产业空心化是必然。所以不是因为美国不想维持第三产业,而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第三产业实际上是用大量的资本进行内部循环,从而维持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否则如果第二产业和新兴工业国家自由竞争,美国就高了。

那么,为什么发达国家要保持自己的高收入,或者说发达国家高收入有什么优势?

一:高收入带来大量高端人才,保证了维持高附加值商品研发的人才。毕竟大家都想要更高的收入,去发达国家的人大多不是为了所谓的自由民主,而是为了高收入。这些人带来的,无论是技术、资金甚至劳动力,都有利于发达国家保持自身优势。这其实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吸血,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群。无论是资本家还是高科技人才,都纷纷去发达国家赚钱,或者是为了赚钱。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血汗钱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属于发达国家了。

2.控制低附加值商品的低价,保证升级的剪刀差。这里我想提的是,发达国家宁愿给农产品大量补贴,也要把农产品压低。一方面,他们想压垮第三世界的农产品生产,保持自己的定价优势。另一方面,他们也想保证农产品等原材料的低廉价格,因为一旦基础农产品的原材料价格过高,发达国家高收入的优势就会被削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和欧美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因为日本的一些农产品价格太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欧美高。这还是因为部分农产品价格偏高。如果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很高,甚至翻倍怎么办?如果所有发达国家,而不仅仅是日本,在食品上的花费增加一倍会怎么样?

我们假设发达国家普通人的消费总额是100,美国的食品消费是7,日本是15,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20,印尼是30,喀麦隆是50(参考恩格尔系数)。

我们简单假设食品翻倍,其他不变(其实不可能,食品必然会传导到其他价格),那么美国其他支出减少7分,日本减少15分,中国减少20分。那么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奢侈品、高端消费品、生活必需品、廉价工业品,到最后肯定是要放弃的。问题是奢侈品。高端消费品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廉价工业品和必需品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强项。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印尼和喀麦隆呢?粮食支出不会一飞冲天,看似如此,但对于农业国家来说,长期保持这个价格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农民收入高,他们有钱花。虽然他们除了吃喝以外的消费仍然是必需品和廉价的工业品,但这仍然不是发达国家的强项,所以短期发达国家出于某种目的提高粮食价格是可能的,但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高是不利于发达国家的。

其他原材料也是如此,必须考虑成本因素。比如大家都喜欢用澳洲优质铁矿石,但是一旦价格到了一定程度,用贫矿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除非这种原材料是独一无二的,否则拥有定价权的发达国家应该在长期内限制原材料的价格。

第三,保证低附加值商品的进口,让普通民众享受低价商品带来的财富,避免民众不满。

归根结底,大多数人并不关心经济如何运行。他们只关心口袋里的钱能买多少东西。比如,美国人的收入增加不多,但是他们的物价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即使商品从国货变成了中国货甚至越南货,质量也没有变化甚至没有提高。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没有变化。除了直接受损的群体,大部分普通人并不关心自己享受的财富来自哪里。

普通人是最唯物的,美国人也不例外。比如日货冲击美国市场时,虽然直接受到影响的美国工人奋起反抗日货,但大多数普通民众还是抛弃了物美价廉的美国货,选择了物美价廉的日本货。但现在,由于美国产业工人的大幅减少,美国人没有心理负担选择来自中国的更好更便宜的商品。

同样是100美元。同样的商品,美国货只能买一个,日本货可以买两个,中国货可以买三个。每个人都必须选择中国货。毕竟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能交换的商品才是财富。你能买到的商品越多,你拥有的财富就越多。为什么不呢?

第四,减少第二产业工人数量,扩大第三产业人口,使其无法组织起来作战。

在金本位时代,产业工人和产业人口的利益与资本是一致的,即增加出口排斥进口,因为进口对于资本来说意味着财富的外流,对于工人来说意味着就业机会的丧失。

例如,在世贸组织谈判和90年代的世贸组织谈判期间,我们城市的工人会在工作时和下班后讨论加入世贸组织,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工业价格太高,无法与别人竞争,工厂会倒闭,他们会失去工作。当然,他们也没想到我们会先降低劳动力价格再参与竞争。劳动力价格下降过程的惨烈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就不一样了。资本考虑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雇佣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商品再卖回本国更符合自身利益,也符合第三产业的利益。但是,劳动者不能出国工作,面临失业的风险。所以这个计划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必然会引发大量的罢工和抗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撒切尔夫人的产业转移政策,导致英国大量产业工人下岗。但这必然导致资本加速外流,失业者和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劳动者必然不具备以前威胁资本的战斗力。所以对于资本来说,过了这个危险期,就会风平浪静,所有的风险都会转移到产业转移的一方。

当这个国家的第三产业人口占多数,而第二产业多为高附加值产业,无法转移卡车修理工等劳动力时,工人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这也可以维持大多数人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毕竟,靠产业人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来维持高收入肯定是不行的。比较优势在产业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资本一定会流入中国劳动力低的一方。

而把工厂转移出去,也意味着转移劳资矛盾。

第五,保证资本的利润,其实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企业还是发达国家投资的,尤其是小国几乎被发达国家的资本控制,几场不可控的金融风暴就能轻易拿下。所以,虽然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是逆差,但如果算上资本,还是赚钱的。他们只是把左手倒过来,交一些加工费和税。当然这需要资本的自由流动,所以国际资本在中国最不满意的就是资本不能自由流动。赚大钱吸血对我来说很棒,在我受够了的情况下不能随时“自由”离开对我来说很难受。

第六:保证高附加值商品的消费。

保证发达国家的基本购买力也是销售高附加值商品的重要一环。就拿中国的苹果手机等很多高端昂贵的商品来说。在美国只是月薪的零头,连合约机都便宜。苹果手机在美国可以赚取足够多的超额利润,然后以纯利润甚至高价销往国外。

发展中国家,比如华为,是比较高端的国产品牌,但是定价被很多中国人认为太高了,因为他们骨子里认为苹果是国外的就可以卖高价,华为是国产的就必须卖低价,否则不公平。这种思维会导致国内产业长期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这样高端品牌和超额利润就不会出现。如果这个高附加值的产业不出现,中国必然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因为没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也不可能给员工开出高工资。只有外资才能开出高工资,所以高收入群体难免会有买办思维。长期来看,利润不足,技术投入不足,没有技术突破,高附加值产业无法进入。

还有高收入的坏处是什么?最简单的就是第二产业必然被掏空。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竞争力,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前有日韩,之后有中国,印度,都证明了批量堆工程师的可能性。渐渐地,高附加值产业将不可避免地被中国和其他国家赶上。

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政治和军事手段,据说经济上只有两种措施。一个是压制大的,也就是技术突破。资本突破的瓶颈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技术。市场很难扩大,也不可能靠战争来淘汰产能,只能靠技术突破。在新世纪,日本落后于美国。美国其实是把利润集中在技术突破和推广上,日本选择的突破方向是死的。技术一旦突破,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更久。(众所周知,日本在90年代以后选择的技术突破几乎都失败了,或者根本就是错的,或者所有市场都不认可,所以是日本自己的内戏。本来日本的技术突破是成功的,可以维持日元升值带来的泡沫经济的繁荣,但既然失败了,必然会遭到反击。)

所以技术突破不一定成功,就像摩尔定律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如果技术突破失败,那就是日本的末日,甚至更糟,经济危机,紧缩,甚至最后的战争。

第二招是产业回流,把原来的产能一点一点带回来,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从而把工作带回国内,但这必然导致全球化和自由经济的解体,国际市场被分割成几个区域市场。在市场之外,会有高关税,甚至禁止贸易。目前,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相对来说,大量的贸易逆差很容易解决。毕竟,大量的贸易逆差利润实际上是跨国资本获得的,而不是东道国获得的。其他国家不说,就美国而言,只是要不要解决这些贸易逆差,从跨国资本那里收回利润的问题。再说,当美国享受着以美元收取全球铸币税的好处,享受着全球印钞机的财富时,一点点贸易逆差算什么?巨额赤字怎么办?相当一部分在对美贸易中获利颇丰的外国资本最终投奔了西方,甚至主动缴资为军阀。

此外,中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怎么办?先不说这些贸易逆差是跨国资本。这么说吧,中国企业在国外买不到,保护不了资源和产业。他们能用赚来的钱做什么?归根结底,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交换的商品才是财富。目前中国对国际贸易没有定价权,保护国际产业甚至贸易线路的能力不足。很难安全地使用获得的金钱。

那么这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好处呢?最重要的是可以容纳大量的工作岗位。收入再微薄,也总能解决大量就业。有就业就有消费。有消费就会带动经济,经济发展了就有机会超车。

其次,利润率再低,也能赚点辛苦钱,慢慢爬上科技之树,挖发达国家的产业墙角。中国这样的大国可以集中资源突破某一点,未来能挑战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中印这样的大国。

再次,可以吸收一些技术,少走一些弯路,比如日韩。

还有机会获得大量原材料资源,特别是在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当然,这需要水平。比如中国因为没有定价权而生产过剩,那就亏了。例如,铁矿石和中国钢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至于价格,也贵。大量的财富很容易被西方获得,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被不平等交换输送到西方,留下的是国内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甚至劳资矛盾激化、资本外流、国家利益背叛的现象更加普遍。

而劳动力价格低廉,无法生产和消费高端商品,或者贫富差距悬殊,矛盾激化,人才大量流失,都是需要面对的。

说到底,如果消费力上不去,生产者没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经济要么出大问题,无法良性循环,最终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要么只能把命运交给发达国家,完全依赖外贸。一旦外贸断档,他们将彻底断粮,甚至直接成为穷国。

当然,这只是指在市场经济周期下,如果是计划经济周期,那是另一种操作。然而,这不是本文的范围。

网约车驾龄,超龄,封号,注册,下载司机端问题,添加 微信:gua561     备注: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00040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y983.com/11945.html